【环球时报-环球网记者马俊】我国国家航天局、国家原子能组织9日联合宣告,我国科学家初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藏,它被命名为“嫦娥石”
【环球时报-环球网记者马俊】我国国家航天局、国家原子能组织9日联合宣告,我国科学家初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藏,它被命名为“嫦娥石”。这代表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藏的国家。在中秋佳节降临之前,这份“来自月球的中秋礼物”引起网友们的热议。那么在月球发现新矿藏在科学上到底有什么含义?《环球时报》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。据介绍,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讨院发现的嫦娥石归于磷酸盐矿藏,呈柱状晶体,存在于月球玄武岩颗粒中。2020年12月,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回来地球后,多家我国科研单位就开端了月球样品研讨工作。核工业北京地质研讨院第一批月球样品责任人黄志新研讨员表明,“咱们签定的协议规矩,这50毫克中只能损耗20毫克。20毫克也就大约相当于1颗大点的米粒的分量,可是却包括大约20万个颗粒。”月壤颗粒的尺度在1微米到150微米之间,小的缺乏人类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,大的也只要一根头发粗,“打一个喷嚏都会让它失掉踪影”。为此我国科学家们只能在显微镜下操作,运用针头小于0.5微米的纳米取样针,将月壤按分组规矩一颗一颗地挑选。核工业北京地质研讨院月球样品研讨主干李婷研讨员介绍说,团队在对第一批月壤样品进行矿藏学研讨的过程中,发现其间一种磷酸盐矿藏的稀土含量失常的高,这成为寻觅月球新矿藏的头绪。依照世界矿藏协会新矿藏命名和分类委员会的规矩,要发现一种新矿藏,除了有必要承认它的化学成分外,还需要承认它的晶体结构。但发现的疑似新矿藏是一颗缺乏10微米的月壤颗粒,它和辉石交互共生在一起,不管试验手法仍是后期的数据处理都没有方法把辉石除掉洁净,因而一向无法取得抱负的晶体结构数据。